太白山被譽為“天然藥物庫”,不僅生長有上千種珍貴草藥,還孕育出獨特的草醫藥文化。自古以來,一代又一代草醫藥人走進太白山,研究、傳承、弘揚太白山草醫藥文化,為我國的中醫藥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。

▲太白山草醫藥傳人穆毅(中)帶著徒弟上山采藥
太白山草醫藥文化何以生生不息
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,其主峰太白山垂直氣候變化明顯,素有“一日歷四季”之說。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,成就了太白山的生物多樣性,也讓太白山成為天然的物種基因庫。
據《太白山本草志》記載,太白山僅植物藥材就有1400余種,與長白山、神農架并稱我國“三大藥山”。
草藥的起源與人類的起源同步。

據記載,在太白山進行醫藥活動的第一個代表人物是神農氏?!妒酚?middot;補三皇本紀》記載 :“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,始嘗百草,始有醫藥。”成書于東漢時期的《神農本草經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,書中記載草藥365種,不但提出了“四氣”“五味 ”“ 歸經 ”“ 有毒 ”“ 無毒 ”等概念,還提出了“單行”“相須”“相使”“相畏”“相惡”“相殺”“相反”的七情學說。時至今日,這些觀點仍是中藥學的基本理論。

▲太白山上的采藥人變成了種藥人
在太白山長期進行醫藥活動的第二人是隋唐時期的孫思邈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·序例》云 :“思邈隱于太白山,隋唐征拜皆不就,年百余歲卒。”據《孫思邈生平年譜》記載,孫思邈三次隱居太白山,累計達24年,其間鉆研醫藥,為民治病,精于理論,勇于實踐。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、藥學家,著有《千金要方》《千金翼方》等書,被后世尊為“藥王”。
神農氏、孫思邈等人奠定了太白山草醫藥的基本理論,其后,一代又一代草醫利用太白山的草藥濟世救人。同時,他們或口傳心授,或著書立說,傳承太白山草醫藥文化。
新中國成立后,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太白山草醫藥文化的傳承。1953年,太白山草醫第24代傳人李白生牽頭,在眉縣槐芽鎮成立“太白草藥研究會”,后又成立太白山草醫聯合診所,傳承太白山草醫藥文化。隨后,市衛生局撥出???,在槐芽鎮衛生院蓋起草藥大樓,在全國率先利用當地草藥為群眾治病,為我省草醫藥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。

1956 年,李白生編寫了《太白草藥性書》,首次將太白山草醫藥經驗變為文字。陜西省中醫研究所、西北植物研究所聘其為研究員,參與編寫《秦嶺植物志》。由于在太白山草醫藥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,李白生被省衛生廳廳長盧希謙稱為“太白草醫泰斗”。
1975年,為了培養草醫藥事業人才,市中醫學校開辦了全省唯一的“草醫藥學習班”,招收穆毅、王飛鵬、李新吾、張雪峰、魏喜來等 20 余名學員。他們對太白山的藥材資源進行了初步考察,同時辦起了草醫門診部。
1982年,市衛生局科研人員組成“太白山藥物資源考察隊”及《太白山本草志》編寫組,對太白山區域的藥材資源進行了詳盡的考察,采集藥材標本1000余種、3000余份,并由西北植物研究所進行了鑒定。編寫組歷時6年,完成《太白山本草志》,書中記載藥材1415種(未包括動物藥及礦物藥),基本涵蓋了太白山的藥材資源,同時,收集了近千年傳承下來的太白山草醫藥經驗。經省級專家鑒定,該書填補了國內空白。
說到太白山草醫藥事業的發展,不能不提穆毅和曹公義這兩個名字。
出生于楊凌的穆毅20歲師從李白生,60歲創辦楊凌仁和中醫醫院,可以說,他一生都專注于太白山草藥的研究和臨床應用。

2007 年,穆毅等人成立“太白山常用草藥臨床經驗及用藥規律研究”科研項目組,搶救性搜集整理出散落在民間的草醫藥驗方1000余條,匯編成《太白本草》一書。該書記載草藥1280種,重點介紹了142種常用草藥,并首次提出太白草醫藥的特點和基本理論,為草醫藥臨床應用和教學科研提供了可靠依據。省科技廳、省中醫藥管理局專家認為,這一科研成果“具有創新性、先進性、實用性和搶救性??傮w研究處于國內領先水平”。
近年來,隨著國家對中醫藥事業支持力度不斷加大,許多科研院校、醫療機構的人員相繼加入太白山草醫藥的研究工作中。2013年,楊凌仁和中醫醫院和省中醫藥研究院、陜西中醫學院共同承擔了省中醫藥管理局科研項目“太白草醫流派傳承及基礎理論研究”,對太白山草醫藥學術流派的由來、發展及現狀進行梳理研究,發掘整理太白山草醫的特色方藥、獨特經驗和醫療技術,并啟動“太白草醫藥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”項目。
曹公義是眉縣營頭鎮紅河村村民,15歲起跟父親上山采藥,會辨識上千種草藥。2005 年,他創辦了眉縣天源中草藥開發有限公司,在太白山藥王谷種植珍貴和瀕危中藥材窩窩七、太白洋參、太白米、太白貝母等上萬畝。通過藥王谷林下地中藥材引種培育示范基地示范推廣,帶動眉縣山區和半山區500余群眾從采藥人變成種藥人,種植藥材1.2萬畝,戶均年收入2.5萬元。
|